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又踏上新的赶考之路。10月22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掀起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如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带进校园,融入课堂,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好少年?” 成为各位思政课教师热议的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唐月慧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系统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指明了方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首先要学深悟透践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课程的各讲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六个必须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引领学生深入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入脑入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副院长汤元军认为,党的二十大向全党发出了“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的伟大号召。“三个务必”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自警自励的政治智慧和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深刻领悟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以实际行动响应伟大号召,将我们自己的强烈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融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教学中,将党的初心使命、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讲好,言传身教,激励学生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科研办公室主任王雁老师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部署,提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名任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第八讲《全面依法治国》时,我们要结合二十大精神,讲清楚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等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不断提升法治素养,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教研室主任朱敏老师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的内容时,就要及时将二十大精神充分融入教学内容。尤其在讲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的内容时,要讲清三者的关系,要讲明三者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给同学们心灵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同学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社会现象,引导同学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定立场,明确方向,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辩证对待人生矛盾,主动反对错误人生观,以更好地成就出彩人生。
青年教师胡萍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要及时将二十大精神充分融入教学之中。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时,要讲明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带领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全体思政课教师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高技能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