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开展第三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在行动”系列活动的通知

二级学院(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的筑基工程。为进一步加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根据江苏省民宗委、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江苏省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在行动”系列活动的通知》(苏民宗发202513号)文件精神现就学校开展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在行动”系列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准确理解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依托江苏大运河文化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传统,共同发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元素,深刻阐释共有共享的文化印记,鼓励各族师生讲好团结故事,增进“五个认同”,凝聚强大合力,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主题

“水韵融情 同心筑梦”

三、活动时间

20254月—11

四、参赛对象

全体在校师生

五、活动内容

“承·民族匠心”非遗校园行

1.活动宗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维护国家统一、连结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础。各二级院(部)要依托江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遗背后的技艺匠心、文化基因、情感纽带,将历史文化“厚家底”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引擎”。通过大运河文化带系列非遗作品的展示、展演和体验互动,不断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主要内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展陈。活动分为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经典作品展示,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体验和传统音乐、舞蹈、曲艺等展演,通过让各族师生浸润其中,共同体验非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各二级院(部)限报 1—2 件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参照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非遗项目类别划分非遗项目作品,以“江苏非遗”官网非遗清单为准 https://www.jsfybh.cn),填报非遗校园行作品报送表(附件1及高清图片(图片格式JPG,大小不超过20M),报送材料打包压缩命名为“学院名称+非遗校园行”,4月21日前发送至jslyzzb@126.com对各二级院(部)报送的作品,将遴选契合主题、便于展示的优秀作品报送省级评比,其余作品校内评比发放证书

2)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风活动。鼓励支持师生走进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区等,或让历史文物走进校园,善用历史文物、文化遗产讲活道理。同时,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沉浸式、交互式学习体验,激活传统文化资源的时代生命,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师生坚定历史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承办单位:工艺美术学院

参与单位:各二级学院(部)


“知·籽籽同心”专题学术沙龙

1.活动宗旨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相结合,全面系统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从中华文明发展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结合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地域文化特点,总结规律、提炼智慧,科学揭示区域民族融合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持续强化高校师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认同。

2.主要内容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建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挖掘大运河江苏段丰富而厚重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内涵,通过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采取主旨报告、课题研讨等方式,重点围绕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区域各民族交融互鉴的相关成果开展交流。适时组织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会议。

承办单位:统战部、知联会

参与单位:各二级学院(部)


“闻·九州共贯”思政微课交流

1.活动宗旨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挺膺担当,不断完善“大思政课”铸魂育人体系,将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锻造新时代新要求下高校教师博闻强识的过硬本领,强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

2.主要内容

1)组织思政课程教学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大纲及相关教学要求,充分发挥教材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向青年学生讲清楚“四个与共”“五个认同”,讲明白“多元一体”,生动展示中华民族交融演进的伟大实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能力,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规律。

2)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元素”,把“大思政课”的育人效应拓展到各学科、各专业,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大理论”课程体系。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精品微课,推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有序衔接,切实提升教育质效。

3.具体要求

1)遴选优秀教学课件参赛,要求主题鲜明、内容完整、保证原创。各二级院(部)要加强指导,对参赛作品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严格把关,若发现参赛作品有抄袭、侵犯他人著作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将取消该作品参赛资格。

2)各二级院(部)限报教师微课视频1个,每个参赛视频由1人主讲,以视频格式报送(MP4 格式,视频时长不低于5分钟,不超过12分钟,分辨率不低于 720p,文件小于 200M,片头应显示课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同时提交该作品的报名表(附件2)、教学设计文稿(PDF 格式,文件小于 100M,内容、格式与字数不限),于630日前完成。

3组织评审小组。校内评选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若干。校内评选后,推选优秀作品参加省级评比。

承办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与单位:各二级学院(部)


“行·勠力同心”社会实践分享

1.活动宗旨

实践育人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实践育人,是党的民族工作和人才培养有效衔接和有力联动的必备环节。活动将充分挖掘各族群众在江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史实,阐释民族团结进步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深耕一线的主动性、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自觉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坚定性,以实际行动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

2.主要内容

1)开展优秀社会实践项目。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通过走访调研、志愿服务、结对交流,重点围绕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深度挖掘民族团结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事迹,亲身体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各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生动场景。

2)开展主题班团活动。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学习、主题演讲、文艺汇演、主题团日等活动,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

3.具体要求

二级院(部)按照要求择优推荐1个优秀社会实践项目参加遴选,填写优秀社会实践项目报名表(附件3),另附调研报告于9月10日前发送至jslytw@jstc.edu.cn。学校将组织专家评委进行评选,最终遴选前1个优秀社会实践项目参加省级评比

承办单位:团委

参与单位:各二级学院(部)


“传·美美与共”微信推文征集

1.活动宗旨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注重发挥高校身边人、身边事的典型教育作用,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用鲜活事例开展宣传教育,使各族师生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2.活动内容

1)各报名团队(以学院为单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实际开展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以故事叙述、案例分享、典型宣讲等形式创作微信推文,讲清楚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重点深入挖掘宣传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区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现实图景。

2)各报名团队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具体表现形式不限(文字、图片、GIF、微视频、音频等)。推送内容传播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编排形式充分体现创意,彰显新媒体特点,符合观众阅读习惯;推送标题新颖、图文精美,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吸引力。报名团队指导老师限 1—3 名、报名学生不超过5名,鼓励多民族学生组建团队共同参与。

3)组织专家评委,从作品的内容、形式、创意、阅读量等维度对征集作品评分。学校将为创作团队颁发证书,并择优推荐参与省级评比

4)请于930日前以学院(部)为单位将微信推文征集报名表(附件4)发送至jslyzzb@126.com。

承办单位:统战部

参与单位:各二级学院(部)


六、工作要求

(一)坚持政治统领,强化主体责任。单位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要求、精心安排部署,认真做好系列活动的策划宣传、组织发动、协调推进工作,引导各族师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聚焦工作主线,坚持一体推进。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做到内容鲜活、形式生动,进一步提升感召力、扩大覆盖面。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一体推进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遴选推荐等工作,推动系列活动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三)探索长效机制,营造良好氛围。要积极整合资源,开拓活动空间,加强工作协同,探索适合校情学情的教育内容和品牌做法,形成长效机制,严防各种形式主义。要创新宣传方式,加强交流互鉴,持续扩大活动影响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总结在开展各项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将活动成果在全社会进一步推广。








                           党委统战部

2025418日


Copyright © 2019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cei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102010138号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毓秀路88号 邮编:225000 电话:0514-87431881 传真:0514-87431883 邮箱:service@jstc.edu.cn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