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速递

当前位置: 马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博物馆里的思政课”​ 打造“好地方”育人思政品牌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5月2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承办扬州市“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研讨活动暨“运河思政·百校百馆”协同育人行动推进会。活动由扬州市教育局主办,来自全市教育系统及大中小学的200余名代表齐聚扬州博物馆,在千年文脉的浸润中共同探索铸魂育人新路径。

这件唐代长沙窑双耳罐上的联珠纹,见证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正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生动注脚。扬州博物馆馆长束家平以唐代长沙窑青釉褐蓝彩联珠莲荷纹双耳罐为例,为与师生开启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堂。通过深入解读馆藏珍品背后的深厚历史美学价值,束家平展示了如何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教育资源,让沉睡的展品成为滋养青少年精神成长的源头活水。

推进会现场,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江都区教育局、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分享了“运河思政·百校百馆”协同育人行动的创新经验。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副校长刘蔚介绍了学校依托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市瘦西湖景区等地开发“行走的思政课”案例;江都区教育工委委员、副局长佘旭从区域统筹视角,分享了学生成长、家庭参与、教师发展“馆校联动的龙川实践”建设方案;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月慧以《校馆协同,融合文旅,打造“好地方”育人思政品牌》为题进行经验分享,为深化馆校合作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本。

扬州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委委员王朝勃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一要扩大参与覆盖面,鼓励更多学校因地制宜对接社会教育资源,打造好地方思政育人矩阵;二要创新课程载体,在现有“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好地方少年行”等品牌基础上,开发研究性学习、主题实践等常态化项目;三要拓展资源维度,联合法治教育、环保节能等专业场馆构建特色实践体系,同步启动第二批合作场馆遴选认定工作。

活动创推出大中小学同上一堂博物馆里的思政”教学展示环节,四位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和高校的思政教师,以“从雕版印刷中解码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为主题,分学段开展教学展示。扬州市广陵小学孔尧老师以文字发展的历史脉络剖析中华文化生命力扬州市树人学校九龙湖校区肖嫱老师联合不同学科老师解密雕版印刷的物理、历史、思政基因;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朱静老师深入讲解雕版印刷的起源发展,带领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苏旅游职业学院田园老师“悟文化根魂”为切入点,贯通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联结市教科院副院长冯长宏等专家评价指出,四节课例立足学情、层层递进,展现了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一体化格局。

未来,学院将联动更多社会教育场馆文旅资源,构建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为培养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注入文化动能,以职教力量讲好新时代好地方的育人故事,助力扬州运河思政品牌成为全国文化育人创新实践的亮丽名片。

撰稿:李炳懿

审核:李淑玥、柳玉婷、梁昊


Copyright © 2019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9014956号苏公网安备 32100102010121号
邮编:225127 电话:0514-87436883 传真:0514-87436883 邮箱:mkszyxy@jstc.edu.cn 地址:江苏省扬州经济开发区毓秀路88号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