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微光·艺匠”非遗技艺实践队的一群青年学子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江苏省东海县的实践之旅。他们的目的地是探访全国技术能手徐利剑大师的工作室。此次实践,既是青年学子与非遗技艺的深度对话,更是一场关于"艺"文化的寻根之旅。

(一)探秘工作室:水晶里的"西游宇宙",非遗技艺的奇幻表达
推开徐利剑工作室的门,仿佛踏入了一座由水晶构筑的《西游记》艺术殿堂。学生们瞬间被陈列在展架上的西游系列水晶雕刻作品吸引——天然水晶的流光与经典神话的魂魄在此交融,迸发出令人屏息的艺术魅力。
徐利剑大师如数家珍般向学子们介绍他的"西游宇宙":在《石猴出世》中,天然水晶的冰裂纹被巧妙转化为迸裂的灵石,孙悟空的矫健身姿在通透的材质中若隐若现;《斗战胜佛》以深色水晶为基,佛冠璎珞的细腻雕琢与水晶的天然肌理相映成辉,庄严中暗涌着力量;而《三打白骨精》则运用俏色工艺,将水晶中的一抹绯红化作白骨精的妖冶红衣,动态构图让金箍棒挥出的刹那张力呼之欲出。
"每件作品都要经历上百次实地考察、文献研读和草稿推敲。"徐大师轻抚着《大圣护法》的浮雕纹路说道。正是这种将文化考据融入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让他的作品在百花奖、陆子冈杯等国家级赛事中屡获金奖,更让东海水晶雕刻技艺从乡土手艺蜕变为承载中华文化基因的艺术语言。

(二)对话传承人:草图上的文化密码,刻刀里的传承哲思
在实践的核心环节,徐利剑特意为学子们开设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公开课"。当泛黄的素描本被徐徐展开,上百幅《西游记》人物手稿让同学们惊叹不已——从孙悟空盔甲的云纹样式到唐僧袈裟的褶皱走势,每一笔都凝结着对原著细节的考据与艺术重构的巧思。
"水晶雕刻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用当代审美解码传统文化。"徐大师现场演示如何将《西游记》中"心猿归正"的哲学意象转化为视觉语言:他选取带有云雾状包裹体的水晶原石,通过分层雕刻让孙悟空的身影在缭绕"仙气"中逐渐清晰,既保留了材质的天然美感,又暗喻修行路上的迷雾与顿悟。这种"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中"道技相生"的智慧。
实践队员吴昕燚在记录中写道:"原来非遗传承不是守着老手艺不变,而是像徐大师这样,用现代设计思维让传统故事长出新的艺术枝桠。"

(三)薪火永相传:青春里的文化邂逅,传承中的守正创新
在徐大师指导下,学子们拿起雕刻笔尝试创作。他们将课堂所学的构成美学、数字建模等现代设计方法与水晶雕刻技艺碰撞:有的将传统吉祥纹样解构为几何图案,打造具有未来感的水晶吊坠;有的用微雕技术在晶体内"藏"入二维码,扫码即可聆听对应的西游故事音频。"这些年轻人的创意给了我很大启发!"徐利剑惊喜地发现,工艺美术学院学子对非遗的诠释既有文化敬畏,又充满破界勇气。
更令人动容的是,“微光·艺匠”非遗技艺实践队的同学们利用专业所学的视频拍摄和剪辑技术,通过直播镜头讲述水晶雕刻背后的文化故事。镜头前,他们化身"非遗文化解说员",从孙悟空的金箍棒纹饰说到唐代鎏金工艺,从水晶矿脉形成科普到《西游记》中的矿物想象,这场"新老对话",恰是工艺美院"艺"文化的生动写照——让青年既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非遗文化的守护者,更要争守正创新的先行者、文化赓续的探索者。


(四)结语:以艺载道,让非遗绽放时代光华
离开展厅时,夕阳正为水晶作品镀上一层金边。徐利剑工作室墙上的"艺海无涯"匾额,与学子们青春洋溢的面庞构成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非遗技艺实践团的与非遗文化的相约不仅局限于打卡,而是一场以"艺"为舟的文化之旅:在匠人工作室里读懂"艺"文化的坚守,在水晶刻痕中触摸中华美学的基因,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找到青年艺术人的文化坐标。
未来,这群"艺"路前行的青年将继续带着学校学院的嘱托,让非遗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潮"起来,用青春之笔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文化篇章。
作为一所深耕"艺"文化特色的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始终将"以美育人、以艺传魂"的理念融入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在触摸传统技艺中涵养艺术品格,在对话匠人匠心间赓续文化血脉。

(撰稿:潘恒 初审:储德发 复审:李茂芬 终审:周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