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运河思政 百校百馆”协同育人行动,今天(5月28日),扬州市“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研讨活动暨“运河思政·百校百馆”协同育人行动推进会在扬州博物馆举行。活动由扬州市教育局主办,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扬州博物馆承办,来自全市教育系统及大中小学的200余名代表,在千年文脉的浸润中共同探索铸魂育人新路径。
扬州博物馆馆长束家平以唐代长沙窑青釉褐蓝彩联珠莲荷纹双耳罐为例,为与会师生开启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堂。通过深入解读馆藏珍品背后的深厚历史、美学价值,束家平展示了如何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教育资源,让沉睡的展品成为滋养青少年精神成长的源头活水。
推进会现场,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江都区教育局、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分享了“运河思政·百校百馆”协同育人行动的创新经验。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副校长刘蔚介绍了学校依托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市瘦西湖景区等地开发“行走的思政课”案例;江都区教育工委委员、副局长佘旭从区域统筹视角,分享了“学生成长、家庭参与、教师发展”的“馆校联动的龙川实践”建设方案;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月慧以《校馆协同,融合文旅,打造“好地方”育人思政品牌》为题进行经验分享,为深化馆校合作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样本。
活动创新推出大中小学同上一堂“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教学展示环节,四位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和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以“从雕版印刷中解码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为主题,分学段开展教学展示。扬州市广陵小学孔尧老师以文字发展的历史脉络剖析中华文化生命力;扬州市树人学校九龙湖校区肖嫱老师联合不同学科老师解密雕版印刷的物理、历史、思政基因;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朱静老师深入讲解雕版印刷的起源发展,带领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田园老师以“悟文化根魂”为切入点,贯通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联结。市教科院副院长冯长宏等专家评价称,四节课例“立足学情、层层递进,展现了‘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一体化格局”。
未来,学校将联动更多社会教育场馆、文旅资源,构建“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为培养“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注入文化动能,以职教力量讲好新时代“好地方”的育人故事,助力扬州“运河思政”品牌成为全国文化育人创新实践的亮丽名片。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超过114所学校与187个(场次)博物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馆结对。仅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行走的思政课”研学路线,已接待7800多名学生参与。
新闻链接:https://share.96189.com/yfs/Article/bcbb091616794bd69e60ff667a8052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