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 乔云) 7月22日,伴随最后一帧短视频素材导入剪辑库,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水润文脉·青春传承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扬州收官。5天里,这支由大学生记者团与旅游管理学院学生组成的10余名师生队伍,沿着大运河一路向南,跨越淮安、扬州、苏州、杭州4座城,行程400余公里,用镜头、脚步和专业所学,把流动的运河写进了青春答卷。
“我们学校就坐落在扬州大运河畔,希望同学们不仅学在大运河畔,更让大运河成为流动的‘活课堂’。”团队指导老师吴飙道出了活动的初衷。作为流淌2000年的历史长河与中华文化的“活教材”,如何用好大运河这本厚重的“书”?该校师生将书本与实践紧密结合。祖辈曾是运河跑船人的吴飙老师坦言,连续四年带队实践,让他与学生一同学习、认同运河文化,在实践中共同成长。
实践行程中,扬州元素的展现尤为亮眼。“拔根的芦柴花花,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在瘦西湖碧波之上,一曲悠扬婉转的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回荡,演唱者正是瘦西湖三星级导游、江苏旅游职业学院2021届毕业生、原大学生记者团负责人朱宁心。她以学姐和导游的双重身份,带领学弟学妹们深度游览瘦西湖、个园,细致讲解扬州运河文化。
淮安运河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杭州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本次实践的核心站点。师生们穿梭于4座运河博物馆,看一条大运河如何串联起4座名城的历史脉络,感受其在各城视角下展现的独特历史价值。带队老师秦雨形容:“每参观一所博物馆,就是让学生多上了一堂生动的‘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运河成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情感纽带,博物馆则化身为文化育人的课堂。”
吴飙老师表示,学校将依托运河文化,着力打造特色网络思政育人品牌实践活动,持续扩大覆盖面和丰富性,争取数年内覆盖运河沿岸所有城市。同时,将联合学院专业教师,协同校企合作单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势,开发系列运河文化主题研学旅行产品。“我们的目标是让大运河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和职业教育的‘活课堂’,让广大师生既成为运河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成为推广者和受益人。”吴飙充满信心地说。
新闻链接:http://www.yzrb.com/yzrb2/pc/layout/202507/24/node_A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