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一支来自江苏旅游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语润高原”推普实践团队,奔赴拉萨。他们作为2025年教育部、团中央“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国家级入选团队,用普通话这座桥梁,连接心灵,助力发展,为这片高原献上饱含深情与智慧的青春力量。
跨越山海
在楷模指引下出发
团队来到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艾平副教授进行了深度交流。张艾平扎根西藏教育数十年,为团队的推普工作点亮明灯:“推普不是简单的教授,而是心与心的交融。”
这场对话,让团队的推普之路,从一开始就找准了方向。
双线调研
深入古城与展馆
为了精准定位推普工作的切入点,团队在拉萨展开了双线调研。
第一站,深入八廓古城。随机采访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倾听其在旅游消费中因语言沟通不畅所遇到的问题,评估旅游场景下的普通话需求。随后,来到西藏博物馆,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深度交流,重点了解馆方在员工普通话培训、规范讲解用语等方面的现状与规划。这场双线调研让团队收获颇丰:无论是游客渴望更顺畅的交流,还是本地从业者希望提升服务质量,都说明提升普通话应用水平,是促进当地文旅发展的重要一环。
语言“破壁”
生意更火、孩子们心中播下“种子”
找准了需求,团队将实践重心深深扎根于八廓古城管委会吉日街道的河坝林社区。这里商铺林立,其中不乏普通话“能听懂,但说不顺”的中老年店主。
在一家特产店,店主坦言,因语言沟通不畅,几次错失生意。团队成员得知后立刻变身语言“教练”,针对问价、介绍商品、扫码结算等高频场景,设计出简单实用的短句,陪着店主一遍遍练习,打破生意往来中的语言壁垒。
团队不仅帮助商户,还将目光投向社区的孩子们。队员们设计了充满趣味的互动游戏和故事会,在他们心中播下学好普通话、开阔视野的“种子”。
“金钥匙”
助力非遗传承发展
实践中,团队结识藏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普琼大师。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团队成员不仅领略了非遗的魅力,更深刻领悟到普通话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
普琼感慨:“普通话就是一把‘金钥匙’,它能打开一扇门,让年轻人和远方的朋友真正听懂藏香的故事。”团队成员还与他探讨如何通过更精准的普通话,将这份古老的技艺传播得更远。
山海情深
将定期组织,持续开展
活动中,团队与吉日街道机关党支部达成党建共建约定。未来,将定期组织师生赴藏,持续开展普通话培训与信息技术帮扶。同时,发挥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优势,为非遗传承人等制作普通话讲解的数字短片、搭建线上展示平台,用科技为“普通话+非遗”插上翅膀。
发现需求、精准服务、助力营商、守护非遗……江苏旅院的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高原大地,在这片雪域高原上,以青春之名,谱写了用普通话联通心灵、以文化认同凝聚力量的动人乐章。
新闻链接:http://www.yznews.com.cn/yzwb2/pc/content/202508/24/content_267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