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一支来自江苏旅游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语润高原”推普实践团队,奔赴拉萨。他们作为2025年教育部、团中央“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国家级入选团队,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用普通话这座桥梁,连接心灵,助力发展。
双线调研:深入古城与展馆,聆听真实声音
为了精准定位推普工作的切入点,团队在拉萨展开了一场双线调研。第一站,队员们深入人潮涌动的八廓古城。他们随机采访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倾听其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因语言沟通不畅所遇到的“小麻烦”,真实评估旅游场景下的普通话需求。
随后,团队来到西藏博物馆,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度交流,重点了解馆方在员工普通话培训、规范讲解用语等方面的现状与规划。
语言破壁:让商铺的生意更红火,成就非遗传承“金钥匙”
找准了需求,团队将实践的重心放在了八廓古城管委会吉日街道的河坝林社区,这里商铺林立。
在一家本地特产店,店主坦言,因语言沟通不畅,几次错失了与游客的生意。团队立刻变身“临时翻译”和“语言教练”,针对“问价、介绍商品、扫码结算”等高频场景,设计出简单实用的“生意经”短句,并陪着店主一遍遍练习。
实践中,团队结识了藏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普琼。普琼感慨道:“普通话就是一把‘金钥匙’,它能打开一扇门,让年轻人和远方的朋友真正听懂藏香的故事。”团队成员帮助他纠正了一些发音,并与他探讨如何用更精准的普通话,将这份古老的技艺传播得更远。
山海情深:一份从江苏到西藏的“长效约定”
为期一周的实践短暂,但苏藏两地青年的情谊与推普助力发展的使命,仍需要长久延续。为此,团队与吉日街道机关党支部达成了党建共建的“长效约定”:未来,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将定期组织师生赴藏,持续开展普通话培训与信息技术帮扶;同时,发挥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优势,为非遗传承人制作普通话讲解的数字短片、搭建线上展示平台,用科技为“普通话+非遗”插上翅膀。
新闻链接:http://www.yzrb.com/yzrb2/pc/layout/202508/24/node_A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