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语言文字的普及成为关键一环,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烹饪科技学院推普实践团深入江苏省扬州市建隆社区、龙地社区、八里镇薛巷村以及云南省昭通市金瓜村、思源社区、康庄社区等共计15个村镇和社区,以“推普+”模式为核心,联动语言调查、职业技能、政策解答、健康关怀等多元领域,为乡村振兴与社区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摸透“话”题痛点,定制“语”用方案
“大叔,您去镇上医院看病,说方言医生能听懂不?”近日,实践团带着问卷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入户访谈+问卷统计+场景观察”三维法“把脉”语言需求。从老人的就医难题,到青壮年的务工困扰,再到孩童“融不进集体”的沟通障碍,团队一一记录成册,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人员,量身定制推普方案。
方言打底话家常,普通话里藏“钱景”
“学好普通话,打工能多挣钱,娃上学也方便!”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当地方言打底、普通话解说,把语言学习的意义融进“柴米油盐”的闲聊里。在金瓜村,实践团联合村委会开设推普课堂,系统性普及普通话在个人发展、家庭增收的长远意义,现场模拟对话、纠正发音,示范指导日常交流中常用语的规范表达。
技能+“话”术,拓宽“增收路”
“家人们快看!这昭通苹果咬一口,甜水直冒……”金瓜村的果园里,村民陈大嫂举着手机直播,虽然脸有点红,但普通话已经说得有模有样。这是实践团“推普+电商”培训的成果——从“镜头不敢看”到“大方介绍产品”,村民们在志愿者“手把手”指导下,学会了直播话术、店铺运营,更敢用普通话“吆喝”家乡好物。实践团发挥专业特长开展烹饪技能培训,在临时搭起的灶台前,教大家把土豆做成“网红薯片”,边切菜边教“脆生生”“金灿灿”这些形容词;示范给腊肉调味时,顺带练“咸淡适中”“香气扑鼻”等表达。“学会了做新花样,还能说清好处,摆摊时客人肯定多!”村民张大哥边记笔记边乐。
推普点亮童心,“语”助少年成长
“小喇叭开始广播啦!今天讲《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在思源社区的活动室里,志愿者用标准普通话讲着绘本,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实践团为少年儿童打造“趣味推普套餐”,通过朗诵诗歌、绕口令、故事接龙等口才游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韵律之美。创新融入超轻粘土制作、趣味指令跳绳、“红色故事小讲堂”等形式,让孩子们在描述创作、复述故事、响应指令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推普惠民生,“言”传暖人心
“大姐,您家孩子上学能领补贴,每月……”在金瓜村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志愿者正用家常话解读教育资助政策。针对村民“看不懂条文、听不懂术语”的难题,团队化身政策“翻译官”,把就业帮扶、医保报销等条文转化为“领多少钱、咋申请”等实在问答,配上图文手册,让政策“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在“一老一小”服务中心,实践团结合专业优势,创新融合语言推广与健康守护。向老人解读健康知识,助力老人清晰表达身体状况与需求。面向村民开展营养膳食指导,科普吸烟危害、传染病预防等健康知识,让“推普+健康”理念悄然融入村民生活点滴。
苏旅学子以“推普+”为笔,在乌蒙大地写下青春助农的生动篇章。从语言需求调研到技能培训落地,从政策解读到健康关怀,每一项行动都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未来,实践团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验,进一步探索语言推广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路径,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促进发展的引擎,让青春的足迹遍布更多乡村,书写更多助力振兴的精彩故事。
新闻链接:http://myzg.china.com.cn/m/2025-08/22/content_43210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