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高校的专业力量真正“流淌”到地方发展的土壤中?如何让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在互动中实现“双向赋能”?今天(9月25日),记者从江苏旅游职业学院获悉,该校近年来以“校地共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为核心理念,探索出“专业依托+文化服务+资源互补”三位一体的合作路径,为扬州地区的文化传承、乡村文旅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新动能。
专业筑基:以组织链串联产业链,打造产教融合新样板
7月初至9月中旬,江苏旅游职业学院与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农文体旅产业链综合党委开展共建合作,还与泰安社区、南江村等4家单位签署“红色合伙人”协议,共同打造“大运河文化研学基地”“教师实践基地”等实体平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通过项目式合作,我们的课程设计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直接对接社区需求与文旅开发中的真实问题。”学校基础部主任沈小雨表示。这样的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战场景,更让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实现了互融互促。
在茱萸湾社区开展的“军民鱼水乐 非遗进社区”活动中,师生们将非遗技艺带进社区,既传播了传统文化,也彰显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该校学生李宇凡坦言:“能亲手教居民做烙画、剪纸,看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我真切感受到所学知识有了更实在的意义。”
文化服务:以美育人激活乡村文化基因
如何让地方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学院紧扣“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理念,组织多支师生实践团队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活动。
在“园林古韵・设计新风”活动中,学生结合扬州古典园林元素,将其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助力乡村提升景观品质;在竹西社区与华丰村联合开展的“运河农耕文化”体验活动中,青少年们下田体验拔草、亲手磨豆腐、撰写观察日记,在劳动实践中感受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我们不只是来表演节目,更要倾听乡土故事,用艺术的形式帮助乡村与社区整理、传播自身的文化记忆。”带队教师王祎说。从梅岭建隆社区的文艺汇演,到湾头社区的“水韵湾头 红色记忆”专题讲座,师生们通过歌舞表演、诗歌朗诵、主题研学等多种方式,助力乡村文化基因的挖掘与活化。
双向赋能:资源互补构建美育协同新机制
校地共建的关键,在于实现资源流动与双向赋能。学院积极推动“文旅+教育”模式创新:与江都邵伯镇共建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在八里镇开展书法、声乐等公益培训,在泰安镇推动非遗技艺进社。同时,与扬州市美术馆、文化馆共建美育实践基地,打破校园与社会的壁垒,既邀请地方文化名人走进高校课堂,也推动学生作品进入市级专业展馆展出。
这种“场馆资源进校园、学生作品进展厅”的双向通道,不仅拓宽了美育的实施路径,更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实践品质。“学生的一幅漆画作品能在市美术馆展出,对他们而言是莫大的鼓励,也体现了我们职业教育在审美素养培养上的追求。”参与项目的专业教师赵秋萍强调。
从专业建设到文化服务,从资源对接到机制创新,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通过“三位一体”的校地共建模式,既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也为扬州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乡村文旅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这一探索,正逐步书写着高校与地方共生共长、双向奔赴的新篇章。
新闻链接:https://m.ourjiangsu.com/news/2025/9/25/142070481125975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