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健康 >> 成长活动 >> 正文

【旅心向阳】心悦读|《被讨厌的勇气》:送给正在寻找自我的你

书香润心灵

阅读拓视野


亲爱的同学: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明明有自己的想法,却在小组讨论时欲言又止,生怕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
——和朋友闹了矛盾,心里明明想和解,却因为“面子”或“不知道怎么说”,最终让关系越来越远;
——面对父母的职业建议,默默把“我想学艺术”咽下去,换成一句“我应该选更稳妥的专业”;
——精心编辑的朋友圈,反复修改半小时,最后却设置了“仅自己可见”,只是因为害怕无人回应……


今天,想为大家推荐一本特别的书——《被讨厌的勇气》。它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与作家古贺史健合著,以对话的形式拆解心理学经典理论。这本书以哲人与青年的对话形式,将阿德勒心理学拆解为五场深夜对谈。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赠你一盏灯,让你在成长迷雾中看清:真正的自由,始于接纳被讨厌的可能。


《被讨厌的勇气》


本书适合这样的你:在他人期待与自我初心间摇摆的你;因人际关系陷入内耗的你:渴望突破却害怕“不一样”的你。


01

课题分离:建立人际关系的“心理结界”

“为什么我总活得小心翼翼?”这是咨询室的高频提问之一。阿德勒给出的答案直击本质:“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而破局之道,在于修炼“课题分离”的能力——明确区分谁的课题需要谁负责,判断的标准是:最终后果由谁承担。

举个例子,室友每次看到我去图书馆都会说“又去卷啊”,虽然知道不必在意,但每次听到还是特别难受。

这种困扰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关键的心理机制——我们混淆了自己与他人的课题,因此,学会课题分离是非常重要的。

同学嘲讽你努力→他人课题

你选择继续学习→自己课题

常见认知误区:

误区一   课题分离就是自私冷漠

正解:课题分离是最高级的尊重——既不强迫他人服从自己,也不强迫自己服从他人。

误区二    不管别人就是没有责任感

正解:健康的责任感是“各司其职”,就像足球比赛中,守门员不需要替前锋去射门。

书中金句


“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因此,下次面对别人的干预时,尝试温柔而坚定地说:“谢谢你的关心,但我需要自己做出选择。”


02

重塑过去:你不是创伤的囚徒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内心独白:“因为高考失利,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因为那次公开演讲出丑,我再也不敢站上讲台”“因为家境普通,我注定比不过别人”这些“因为…所以…”的句式,就像给自己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但《被讨厌的勇气》告诉了我们一个颠覆性的真相: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常见认知误区:

误区一  过去决定论,认为过去的失败注定未来的结局

正解:经历本身是中性的,真正影响我们的是对经历的解读方式,就像同样的雨天,有人看到泥泞,有人看到彩虹。

误区二  受害者思维,把现在的困境完全归咎于过去的遭遇

正解:我们永远拥有重新定义过去的权利,正如存在主义哲学所启示的:生命不是被动发现的过程,而是主动创造的旅程。

书中金句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句话诉我们,过去就像一本书,重要的不是它写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解读和续写。当你改变看待过去的视角,你也改变了未来的可能性。


03

共同体感觉:归属感不需要用讨好来交换

在学校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同学的社交焦虑源于两种极端:要么强迫自己成为“社牛”,要么用“社恐”标签来自我封闭。阿德勒提出的“共同体感觉”,给出了第三种答案:以真实自我构建平等关系,发现自己的独特价值感,阻断自卑情结,体会到“共同体感觉”,从良好的关系中发现自己的存在。在社团中,比起模仿他人的开朗,不如轻声说:“我可能话不多,但擅长整理活动纪要”;遇到观点冲突时,尝试说:“我理解你的观点,也希望能分享我的思考。”

常见认知误区:

误区一  必须被所有人喜欢才有归属感

正解:归属感源于“被少数人深度理解”,而非“被多数人表面认可”。

误区二  独来独往=失败

正解:独处是自我沉淀,群体互动是能量交换,二者都是必需品。

书中金句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而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获得。”它始于你勇敢展现真实的自己,并在与他人平等相处时,依然保持自我的完整。就像一棵树,不必为了融入森林而改变自己的形状,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大地给予的归属证明。


04

活在当下:对抗焦虑的终极答案

深夜的宿舍里,手机屏幕的光映着一张疲惫的脸——这是许多同学的日常写照。我们总在时间的夹缝中挣扎:“如果当初高考再努力一点“——沉湎过去“万一毕业就失业怎么办”——焦虑未来“别人都在实习了,我还在干嘛”——陷入内耗好像我们总喜欢,要么反复咀嚼过去的遗憾,要么提前透支未来的担忧。根据进化心理学,这种思维模式让我们的祖辈居安思危,但对现代的我们而言,却成了精神内耗的源头。那么,该怎么解决这种焦虑呢?书中,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解药简单到令人惊讶: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

常见认知误区:

误区一  只有规划好未来,才有安全感

正解:过度规划反而剥夺当下的生命力,就像为防暴雨终身携带雨伞。

误区二  反思过去=成长

正解:只有将反思转化为此刻行动,才是真正的成长;相反,凭着现在已知的结局质疑自己当时的决定,是一种不必要的苛责。

书中金句


“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人生是无数个此时此刻的连续,当现在被赋予意义,过去和未来的时刻也能被改写。


亲爱的同学:如果说自卑是人类与世界互动必然的产物,那么勇气就是我们在追寻人生意义中应有的能力。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也是我们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在二十多岁这个充满可能性的年纪,比“成为更好的人”更重要的,是“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在此时此刻的当下,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幸福,重要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感,从而不断成长,破开迷雾。




申明:素材来源于网络,用于教育之用,如有侵权,联系速删。







Copyright@2024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学生工作处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ceived.苏公网安备 32100102010139号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路98号   处长信箱:yzsxxg@126.com     电话:0514-87431699    传真:0514-8743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