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师生防护指引
放假通知|安全教育
暑假安全
快乐暑假,安全“不放假"!学校为师生准备了这份暑期安全指引,希望大家时刻记在心间,让平安伴随你我!
一、 防溺水安全。牢记 “六不准”: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盲目下水施救。遇险智救不蛮干;发现同伴溺水,立即大声呼救,寻求成人帮助,同时拨打110、120;可利用救生圈、长杆、绳索等工具施救,切勿盲目下水;在正规泳池游泳也要注意安全,热身充分,不嬉戏打闹。
二、 健康与心理安全。规律作息保健康:保持相对规律的作息,均衡饮食,坚持适度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情绪管理有方法:遇到烦心事、学习压力或与家人朋友的小摩擦,主动与信任的家长、老师、朋友沟通倾诉。培养兴趣乐生活:利用假期发展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阅读、绘画、乐器、手工、 运动等),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社区志愿服务,丰富生活体验,收获成就感。防范欺凌不松懈:尊重他人,友善相处。如遭遇或目睹欺凌行为(线上线下),勇敢拒绝,第一时间寻求家长、老师或相关部门的帮助。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如遇到无法解决的困惑,应积极向老师、朋友寻求指导,或者通过以下途径寻求指导:
(一)江苏省家长热线。电话:025-58255820。微信公众号联系:点击“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下方菜单栏“家长热线”,一键直拨。每晚8:00-11 :00, 全年无休。
(二)江苏省大学生心理热线。热线电话:025-58255200(周一至周日24小时)。
三、 出行安全。暑假,师生外出频繁,要当好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第一责任人,增强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自我防护能力,同时要关注天气预报,尽可能避开高温天气,防止中暑、晒伤甚至出现热射病等意外,特别要重视外出时人身安全,做到:关注天气变化,避开恶劣天气;尽可能避开偏远、高原、山区、水域等不安全风险相对较大的地区和区域;选择游乐项目时要先考虑是否安全,尽可能远离高空、水面等游乐项目;高度重视交通安全,对出行路线、车辆资质以及驾驶员的资质等要严格把关。
四、 应对高温天气。暑假,高温天气居多。为此,请了解夏季高温热浪发生时的公众健康防护常识,了解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基本理念,采取高温热浪健康防护措施
01
基础知识
1.高温热浪。《高温热浪等级》(GB/T 29457—2012)将高温热浪定义为气温高、湿度大且持续时间较长,使人体感觉不舒适,并可能威胁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增加能源消耗、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天气过程。
2.高温热浪健康影响。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热疹、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热痉挛、 热衰竭和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三种不同临床表现,具体如下:
热痉挛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 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可伴有眩晕、晕厥。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 °c, 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
热射病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体温高达40 °c及以上。
高温热浪可加剧循环、呼吸、泌尿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引起心脏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引发严重肺部疾病;造成肾功能急性下降,严重时导致肾衰竭;还可引起精神与行为障碍,引发认知障碍、焦虑、抑郁等系列精神疾患,进而导致事故伤亡事件增加。高温热浪期间过多暴露于高强度紫外线辐射,还会对皮肤和眼睛产生不良影响。
3.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重点人群
(1)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人群。
(2)第二类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
(3)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 快递员等人员。
4.高温热浪预警信息
(1)高温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规定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详见表1)。

(2)热健康风险预报预警干预信息。包括健康风险监测、健康风险警示、健康风险预警信息(详见表2)。

02
一般人群防护措施建议
1.保持室内环境凉爽
(1)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室内温度较高时,可以使用降温设备降低环境温度;夜间和清晨时段可通过开窗通风降低温度。室内湿度不适宜时,可以使用除湿或加湿设备调节室内湿度。
(2)减少太阳直射。关闭朝阳的窗户或使用遮阳帘、窗帘等遮挡阳光直射。
(3)减少室内电器设备的使用。关掉不必要的灯和易产热的电器设备;防范因用电量过高,导致电线过载而引发的火灾。
2.减少室外高温暴露
(1)减少外出。尽量避免室外体力活动和户外运动;若需外出活动,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
(2)注意防晒。外出穿轻便、宽松、浅色的衣服,并使用防晒用品。
(3)在阴凉处活动。尽量避免高温环境与太阳直射,宜在阴凉处活动。
(4)减少体力消耗。高温天气如需外出,应减少剧烈活动并注意及时休息,避免过度的体力消耗。
3.关注身体健康
(1)准备防暑降温药品。将防暑降温药品妥善储存,身体不适时服用(以药品说明为准);若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或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应咨询医生。
(2)注意调节饮食。及时饮水,准备防暑降温饮品,适量冷饮,避免饮用含酒精、咖啡因以及大量糖分的饮品;少食多餐,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3)关注体温变化。及时测量体温,体温异常时可使用冷水、冰块、冰袋、冰毛巾等降温用品,对皮肤、衣服或颈后进行物理降温,条件允许时沐浴、冲凉。
(4)关注不适症状。外出随身携带解暑药品,一旦出现中暑,可用所带药品缓解症状。 若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略高于正常等中暑先兆症状,应及时寻求帮助,尽快转移到阴凉处休息,并测量体温,补充水分;若出现肌肉痉挛,应立即在阴凉处休息,并适当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品;若不适症状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
(5)症状严重即刻就医。若出现皮肤灼热、意识模糊、激动、言语不清、易怒、谵妄、抽搐和(或)昏迷,即刻就医或呼叫救护车,同时立即在阴凉处休息,将降温用品放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进行降温,并测量体温,保持通风。
03
重点人群防护措施建议
1. 敏感人群
(1)尽量避开高温。避免剧烈活动,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鼓励在户外玩耍的儿童尽可能待在阴凉处,孕妇和老年人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
(2)保证水分充足,补充电解质。主动、多次、适量饮水,不要感觉口渴才喝水;适当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品,避免饮用含糖量过多的饮品;注意尿量及颜色,若尿量减少、 颜色变深,表示体内水分不足。
(3)保持沟通联系。与家人和邻里保持联系,及时获取他人帮助与照顾。独居老人宜每天探望,并将联系方式留给邻居或社区。
2. 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
(1)及时补充水分。主动、多次、适量饮水,不要感觉口渴才喝水;若因疾病限制饮水量或者需要服用利尿剂,及时询问医生合理的饮水量。
(2)减少运动。不进行剧烈活动,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若必须锻炼,尽可能安排在一天中较凉爽的时间。
(3)适当补充电解质。通过餐食和饮品适量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若正在进行低盐饮食,应咨询医生。
(4)保持联系。与家人和邻里保持联系, 及时获取他人的帮助与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