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旅游管理专业年报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抓手,以“重技能、懂管理、宽知识、能创业”为特色,构建“文厚、技高、商慧”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据旅游产业发展动态,开发专业资源库,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强化专业建设与社会、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实施具有专业特色的“五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培养模式、专业技能训练模式、主题教学模式、职业素质教育工程等;加大校本教材开发力度,创新教育内容;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精心培育专业带头人,完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完善校内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多元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模式;以完善实训功能、改善实训环境、提高实训效能为前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服务社会水平。

一、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国内旅游,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面向扬州乃至长三角地区各类旅行社、旅游景区,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抓手,以“重技能、懂管理、宽知识、能创业”为专业特色,构建“文厚、技湛、商慧”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具有旅行社、旅游饭店及景点景区三者相结合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构架的设计,以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先导,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从事饭店经营与管理、导游服务等中、高级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创业思想。人才培养以“三结合”为基本途径,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实训与行业标准和岗位需要的资格证考核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

旅行社方向就业岗位:计调、导游、销售、门市。

旅游饭店方向就业岗位:前台接待、中西餐服务、客房服务、客服

景区服务方向就业岗位:客服、市场营销。

2.深化“五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与企业合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接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吻合。校企深入探讨教学进程耦合企业生产周期课题,在总结经验、累积共识基础上,通过定合作单位、定时间节点、定岗位、定企业技能导师、定实习学生,探索实施各专业方向旺季顶岗实习轮替制度,确保顶岗“旺进淡出”、稳定有序。专业以互利、共赢、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旅游企业用工需求:

(1)校企共同制定旺季顶岗实习运行管理制度,协助企业制定实习学生管理手册。

(2)在安排旺季顶岗实习前,完成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职称证书的培训和考证工作。

(3)推行不同旅游企业旺季顶岗实习轮替制度,确保旅游企业旺季岗位不缺人,专业教学流程不中断。

(4)建立校外导师队伍,对校外导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5)细化旺季顶岗实习考核制度,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3.推进职业素质教育

围绕旅游职业人才“重技能、懂管理、宽知识、能创业”的特质,实施具有专业特色的素质教育工程:推行“双导师制”;建立校外专业素质教育基地;精心安排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校内活动)和第三课堂(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设计,通过课证结合、学做结合、就创结合、专兼结合、校企结合等途径和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技能,让学生成为做人与做事俱佳的高素质人才。

(1)以“双导师制”推进素质教育

完善校内导师制,界定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能分工。一年级学生按班级配置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导师,二年级、三年级按1:20师生比配置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认知专业、明确各阶段学习任务、改进学习方法、进行学业规划。同时遴选合作企业优秀兼职教师和业务骨干为校外导师,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1:1配置,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校内导师和一个校外导师,以双导师推进基础素质、职业素质和创业素质教育。

(2)建立专业校外素质教育基地

遴选扬州名人故居、双博馆、国展中心等为专业校外素质教育基地,聘请上述单位相关人员为兼职素质教育教师,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3)素质教育贯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抓手,以职业素质技能培养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高素质旅游职业人才培养落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深入推进职业精神培育工程,开展“诚信做人”、“诚信服务”等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崇德、诚信、修身教育,加强职业精神培育;开设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研发素质教育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主题教学设计,实施情景模拟,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团队精神、分工协作、沟通协调素质的培养;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做专题讲座、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用人标准,熟悉企业文化,累积职业意识;科学安排学生旺季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使学生在正式进入职场之前先接受职场环境熏陶;实施创业教育、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成立学生旅游协会、学生导游协会等学生社团活动,定期举办大学生旅游节、专题论坛和各类技能竞赛,努力把社团打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教育教学特色

1.以区域典型旅游产品为载体,采用循环式课程内容结构设计教学主题

根据旅游企业岗位任务特点,以素质技能培养为主线,采用循环式设计教学主题组织教学内容。以《导游服务技能》课程为例,我们以服务对象和领域为载体设计了四个教学主题(见表1),即定点导游服务、地陪导游服务、段陪导游服务、全陪导游服务,每一个教学主题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有四项:服务准备、迎接服务、游览服务、送站服务。这四项服务是一个完整导游工作流程的基本环节。定点导游服务只包括这四项服务,工作流程最简单;地陪导游服务、段陪导游服务及全陪导游服务随着服务对象和工作领域的不同,会不断增加特殊性的任务,工作流程复杂程度不断上升,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也不断提升。通过教学主题的开展,学生完成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会不断提高。

表1《导游服务技能》教学项目设计表

课程

名称

教学主题

主题载体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

导游

服务

技能

定点导游服 务

校园考察游

主要教学内容:

定点导游的工作范围和要求

定点导游的服务流程与标准

要求:

了解定点导游的工作范围和要求,熟悉定点导游的服务流程与标准。学完本课程时,学生基本掌握定点导游服务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和相应的服务技能,并具备积极心态、加强其责任感,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考核项目:

定点导游的服务流程

线路安排及景点讲解

突发事件的处理。

要求:

1.能够模拟定点导游服务

2.能够安排好适当的游览线路并进行景点讲解

3.能够处理游览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地陪导游服 务

扬州一日游

主要教学内容:

地陪导游的工作范围和要求

地陪导游的服务流程与标准

要求:

了解地陪导游的工作范围和要求,熟悉地陪导游的服务流程与标准。学完本课程时,学生基本掌握地陪导游服务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和相应的服务技能,并具备积极心态、加强其责任感,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考核项目:

地陪导游的服务流程

线路安排及景点讲解

突发事件的处理

要求:

1.能够进行模拟地陪导游服务

2.能够安排好适当的游览线路并进行景点讲解

3.能够处理游览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段陪导游服 务

华东三日游

主要教学内容:

段陪导游的工作范围和要求

段陪导游的服务流程与标准

要求:

了解段陪导游的工作范围和要求,熟悉段陪导游的服务流程与标准。学完本课程时,学生基本掌握段陪导游服务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和相应的服务技能,并具备积极心态、加强其责任感,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考核项目:

段陪导游的服务流程

线路安排及景点讲解

突发事件的处理

要求:

1.能够进行模拟段陪导游服务

2.能够安排好适当的游览线路并进行景点讲解

3.能够处理游览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全陪导游服务

北京五日游

主要教学内容:

全陪导游的工作范围和要求

全陪导游的服务流程与标准

要求:

了解全陪导游的工作范围和要求,熟悉全陪导游的服务流程与标准。学完本课程时,学生基本掌握全陪导游服务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和相应的服务技能,并具备积极心态、加强其责任感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考核项目:

全陪导游的服务流程

线路安排及景点讲解

突发事件的处理

要求:

1.能够进行模拟全陪导游服务

2.能够安排好适当的游览线路并进行景点讲解

3.能够处理游览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2.教学模式

组建专兼结合课程组,共同研发专业课程标准,开展教学项目设计。对专业核心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旅行社计调》、《旅行社营销》、《景区运行管理》、《景区服务》、《景区营销》等采取联合授课方法,在企业现场进行技能教学,按企业标准实施技能考核。把导游资格证、旅游咨询师证书融入课程教学,教师充当“编、导、演”角色,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用两年时间,将5门核心课程建成网络教学课程。突出教学目标与能力标准、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网上自主学习、学习与教学评价等模块进行建设,搭建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平台,形成专业网络特色资源。

3.实践教学体系

以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主线,以教学模块为单位,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主要评价方式,建立目标、内容、管理、保障要素有机统一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目标体系

图1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图

(2)内容体系

采用主题化、分段实施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素质和能力、专业素质和能力、创新与创业素质技能等模块(见图2)。

图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图

(3)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本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人员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管理手段的建设、改革与创新。在校内实训基地推行“7S”管理,营造现代企业职业环境,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ING),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实验实训工作规程,形成工作环境整洁、工作条理清晰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训中心本着“育人与授业并重”的原则,主动实施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对接,指导教师积极主动参照“7S”管理标准,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实践管理和组织教学。

(4)保障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建设,开发使用工学结合数字化开放式信息平台,对实践教学实行动态管理。

4.课程教学评价机制

课程考核内容由原来的以结果考核为主转变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从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学生,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等内容纳入过程考核范围。过程考核要素如下:

课程考核成绩=过程考核成绩(60%)期末考查成绩(40%)。

过程考核成绩=∑主题考核成绩/主题数 。

主题考核成绩=态度知识技能,三部分各占三分之一。

态度考核点:出勤、礼仪与行为规范、课堂表现、作业。

知识考核点:课程标准中该项目规定的知识目标,采用笔试考核。

技能考核点:课程标准中该项目规定的能力(技能)目标、完成任务的质量。采用演示/实训报告/成果汇报方式考核。

期末考查成绩:笔试/专题演讲/演示/调查报告。

考核主体:态度考核、知识考核主要由项目老师负责;技能考核由项目老师考核和学生评分委员会考核相结合,二者分值比为5:5。

三、校企合作

1.企业员工培训及技术服务

在长期为扬州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扬子江集团培训员工的基础上,扩大服务企业范围。借助“两个中心”产学研平台,针对市场需求,为旅行社、景区、旅游咨询公司设计旅游线路,规划景点服务项目,策划营销活动等,引领旅游企业进行产品更新换代。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帮助企业及时解决经营中的技术难题,为解决经营难题出谋划策。积极承揽旅游企业市场调研,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面向社区、企业开放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旅游相关技能鉴定、考证培训,接受企业员工专场培训

2.与企业资源共享项目

按照信息完备、存储海量、专业前瞻的原则,建设国内一流的旅游景观资源库、技能视频库、培训鉴定库、专业教学库等。依托完善的旅游资源库,加大向行业企业服务辐射面。为旅游企业开展服务人员的网上远程教育,为专业人员提供资源下载与共享,为职业技能考试考生提供在线测试与评价。同时面向社区、企业开放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旅游相关技能鉴定、考证培训,接受企业员工专场培训。

3.校外实训基地开发与运行管理

在巩固已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扩大合作层面,加大合作力度,使学校与企业及市场结合更紧密。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形成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与管理长效机制,充分满足专业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专业面向长三角地区,优选区域内具有市场领袖作用的品牌旅游企业,如江苏康辉国际旅行社、扬州春秋国际旅行社、扬州中国青年旅行社、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扬州个园、南京钟山风景区等6家旅游企业为重点建设基地(见表12)。将其建成为校企“深度耦合”、“联合培养”的教学基地,利用实训基地这一平台,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联合训教、考核,实现实训与就业一体化。

版权所有: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 @2018 学院官网:www.jstc.edu.cn 网站备案:苏ICP备09014956号苏公网安备 3210010201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