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非遗公益课堂以校地共建方式走进周边中小学、社区、景区,助力传统文化“零距离”,以青春力量让非遗“火”起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4月24日,竹编手作走进八里镇中心小学,竹篾在同学们的指尖一挑一压、交相缠绕。一个个小香囊在有模有样地完成,成功的喜悦感浮现在大家的笑颜中。这是一次弘扬和加深传统文化记忆的课程,同学们通过一经一纬编织出一件件作品,感受竹编的艺术。
“棠梨叶落胭脂色,朱唇皓齿娇春风”。5月12日,正值母亲节之际,古法口脂制作在扬州星耀广场吸引力了许多家长和孩子,活动中,授课的志愿者们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色粉、油、蜡、模具、烧杯等制作工具,然后为大家演示了一遍制作过程,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颜色。从向色粉中滴入精油,加入蜂蜡,放到烧杯里加热,再到灌装、凝固;从颜色选择到模具定型;大家尽情体验着手工制作带来的喜悦,感受古诗词里“一抹朱唇添春色”的美好意境。

“丝韵悠长承匠心,琅光璀璨映古今”,5月15日,非遗课堂掐丝珐琅走进扬州文汇阁景区,在“艺匠社”课程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大家选定自己喜欢的底胎,用镊子掐折扁铜丝并用胶水固定,完成对图案轮廓的勾勒,经过几个小时的精心制作,大家手中的掐丝珐琅杯垫逐渐展现出绚丽的光彩。其中既有云天相连的高山美景,也有一枝独秀的荷花秀色。这些杯垫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承载着市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多彩非遗微光行,文化传承匠人心。工艺美术学院“非遗公益课堂”志愿服务项目将继续积极探索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搭建文化志愿服务平台,依托“艺匠社”、“微光艺匠”志愿服务队、“艺匠微光”社会实践队,扎根基层,开展调研,挖掘地方非遗文化资源,并整合学院资源与社会资源,通过教育、宣传等形式,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关注度,促进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非遗的创新和发展,依托非遗文化反哺教育与社会,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人:徐思思 审核:周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