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当多数学生沉浸在假期的轻松惬意中时,“勤益同行”志愿服务队的大学生们却带着热忱与初心,奔赴不同的实践战场。他们的身影穿梭于养老院的温馨房间、暑托班的欢乐课堂、社区的大街小巷,也出现在科技馆的展厅、水上乐园的泳池旁、母校的赛场以及咖啡店的柜台后。每一段实践经历,都是一次成长的蜕变;每一份付出,都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如今,让我们一同翻开他们的暑期实践篇章,感受青春与实践碰撞出的耀眼火花。
温情守护,传递人间暖意
暑期里,“勤益同行”的成员们将爱心化作行动,用陪伴与关怀,为需要温暖的群体送去夏日里的清凉慰藉,让善意在互动中静静流淌。
24中西面点工艺4班的张小娴走进扬州颐年阁施桥镇老年公寓,这里的老人们成了她暑期里最牵挂的“家人”。她坐在老人身边,静静聆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一位老爷爷回忆起年轻时为家庭奔波打拼的岁月,言语间满是对家人的牵挂,也藏着对生活始终不变的热爱。尽管时光在老人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那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着张小娴。除了陪伴聊天,她还主动协助工作人员打扫养老院卫生、整理老人房间,从擦拭窗台到整理被褥,每一个细节都做得认真细致。在有限的相处时光里,她用真心与行动,为老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欢笑与温暖。
图为张小娴在老年公寓志愿服务
24餐饮智能管理1班的金荷则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孔望山社区开启暑期社会实践。她随村民入户帮忙包饺子,在庭院倾听生活琐事、了解居民想法,还主动收拾杂乱院落、清理废品。这次社会实践让金荷跳出校园视角,学会以更务实的态度关注身边人的需求,深刻体会到“在服务中成长,在实践中担当”的意义,为未来将专业所学融入社会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为金荷在老年公寓志愿服务
深耕社区,助力美好家园
社区是社会的微小单元,也是实践的重要舞台。“勤益同行”的志愿者们扎根社区,围绕社区需求开展多样化服务,用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美好社区贡献青春力量。
24中西面点工艺6班的徐瑜岭加入了江苏省启东市汇龙镇彩臣二村社区的爱心暑托班志愿服务队伍。暑期里,许多就业群体面临着照顾孩子、接送孩子的难题,爱心暑托班的开设恰好缓解了这一困境。徐瑜岭化身“孩子王”,精心组织孩子们开展手工活动,从制作色彩斑斓的漆扇,到绘制形态各异的石膏娃娃,她耐心指导每一个孩子,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当孩子们抱着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脸上洋溢出自豪与喜悦的笑容时,徐瑜岭也倍感温暖。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色彩与手工的世界里收获了快乐与成长,更让职工家庭真切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关怀,让社区的凝聚力在欢声笑语中不断增强。
图为徐瑜岭在爱心暑托班组织孩子们制作漆扇
24烹饪工艺与营养10班的谭慧娴则将目光聚焦于社区环保,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镇长新社区垃圾分类站开展志愿服务。每天,她都会准时出现在垃圾分类站,耐心引导居民正确分类垃圾:提醒大家将厨余垃圾沥干水分再投放,帮助将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归置到指定区域,还会主动清理垃圾桶旁散落的包装袋,保持站点周边的整洁。遇到拎着混杂垃圾的老人,她会贴心地蹲下身,手把手教老人拆解垃圾袋上的绳结,一点点分拣出不同类型的垃圾。看着站点电子屏上滚动的“分类靠大家,环境关系你我他”标语,谭慧娴还和管理员一起整理垃圾分类宣传板,让环保知识更清晰地呈现在居民面前。从最初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迟疑犹豫,到后来主动向她询问分类方法,谭慧娴深刻体会到:“微小行动也能拧成合力,原来环保不在宏大口号里,就在一次次弯腰分拣、耐心讲解的日常里。”
图为谭慧娴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
多元实践,拓展社会视野
走出社区,“勤益同行”的志愿者们将实践的脚步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他们在科技馆传播知识,在赛场贡献力量,在水上乐园守护安全,以不同的角色参与社会运转,拓展了自身的社会视野。
24中西面点工艺3班的朱敏成为了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科技馆的一名志愿者。在这里,她化身“知识讲解员”,带领孩子们翻阅家乡的“历史档案”。从探寻灌云百余年的璀璨历史,到讲述院士们攻坚克难的精神故事,再到引导孩子们感受科技创新的非凡魅力,朱敏用生动的语言和耐心的讲解,让前来参观的孩子们对灌云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求知光芒,朱敏更加明白,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是志愿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图为朱敏参加科技馆志愿服务
24中西面点工艺6班的陈凯伊则重返高中母校,为2025年太仓中青年技能大赛的赛场布置贡献力量。这并非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次以实际行动回馈母校、服务社会的宝贵经历。从根据赛事流程精准规划赛场功能区,到细致地粘贴标识、调试设备,再到清洗、摆放比赛用具,每一个环节,陈凯伊都认真对待。在这个过程中,她深刻体会到将抽象策划转化为实际落地的复杂与不易,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锤炼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当看到参赛选手们在井然有序、氛围浓厚的赛场上专注投入时,陈凯伊真切感受到了自身劳动创造的社会价值——为社会公共活动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坚实保障。这次实践,让她跳出了学生的固有视角,以服务者的身份为社会贡献力量,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
图为陈凯伊协助母校会场布置
24烹饪工艺与营养9班的刘子恒选择在江苏省徐州市方特水上乐园担任救生员,用专业守护游客的安全。他深知“安全”是救生员这份职业的核心,“坚守”则是这份职业的精神底色。上岗前,他反复练习并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各类救生器材的使用方法,牢记造浪池、儿童戏水区等不同区域的救援要点与应急预案。执勤时,烈日下连续数小时的坚守成为常态,汗水浸透了救生服,他却丝毫不敢松懈,锐利的目光始终紧紧锁定自己的责任区域,及时劝阻游客追逐打闹、儿童独自进入深水区等危险行为。一次执勤中,他发现一名儿童不慎滑倒,第一时间冲上前扶起孩子,仔细检查孩子的伤情,温柔安抚孩子的情绪,并迅速联系到孩子的家长。刘子恒说:“每一次警惕巡查、每一次规范处置,都是用专业守护安全,以责任诠释职业精神,只为让游客能安心享受戏水的乐趣。”
图为刘子恒救生员现场工作
探索成长,赋能未来之路
除了参与志愿服务,“勤益同行”的部分成员还通过专业实践与职业体验,探索自身潜力,积累成长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赋能。
24中西面点工艺6班的陈凯伊利用暑期在一家精品咖啡店担任店员,开启了她的职业体验之旅。工作中,她系统学习了不同产地咖啡豆的特性、风味差异以及萃取方式,从研磨咖啡豆的粗细度把控,到意式咖啡机的操作技巧,再到拿铁、卡布奇诺等各类饮品的标准制作流程,她都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前台点单的工作,则锻炼了她的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面对顾客不同的口味需求和特殊要求,她需要耐心倾听、准确理解,并给出合适的推荐。此外,她还负责店面日常清洁、物料盘点等后勤工作,从擦拭桌面到整理货架,从清点咖啡豆库存到记录耗材使用情况,每一项琐碎的任务,都让她深刻体会到服务行业的细致与辛劳。这段咖啡店兼职经历,不仅让陈凯伊拥有了一技之长,增强了专业技能,更让她明白了团队协作与责任担当的重要性,学会了以微笑和专业服务面对每一位顾客,是一次宝贵而充实的成长体验。
图为陈凯伊在咖啡店志愿服务
24中西面点工艺7班的黄秋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将暑期实践与家乡饮食文化传承相结合,制作贵州特色美食——空心土豆。制作过程中,黄秋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从土豆的挑选、处理,到油炸时的火候掌握,都力求精准。最终呈现的空心土豆,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蓬松空心,形成了丰富的口感层次。为了凸显黔味特色,她还搭配了辣椒面、折耳根、酸萝卜等经典黔味调料,让空心土豆的口感融汇了麻辣鲜香与土豆本身的清甜,风味浓郁诱人。黄秋表示,空心土豆作为贵州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体现了贵州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更是贵州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同时,它还承载着贵州人民的情感与记忆,是地域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这次实践,让黄秋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暑期实践总结:以实践为笔,书写青春成长答卷
这个暑期,“勤益同行”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在实践中行走,在反思中成长。从温情守护老人与村民,他们读懂了“被需要”的价值,学会了用耐心与真心传递善意;到深耕社区助力家园建设,他们看见“集体力量”的意义,懂得了用细致与坚持推动社区共建;从在多元社会场景中拓展视野,他们突破自我局限,提升了应急处置、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再到在专业实践与职业体验中探索自我,他们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找到了专业技能与职业兴趣的结合点。
这些实践经历,不仅让队员们走出了校园的象牙塔,更让他们在与社会的碰撞中,对“责任、担当、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未来,“勤益同行”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将带着这份实践的收获与反思,在校园中深耕专业知识,在社会中持续传递温暖,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扎实的能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青春篇章,也为社会贡献更多青年力量。